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学部党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致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精神为引领,依托社会学“场域理论”,创新建设“光熙”政治引领工作站,打造“逐光成炬”党建品牌,将“光熙精神”的学科文化火种,引燃为照亮学科发展奋进之路的火炬,凝聚和引领师生为强国建设不懈奋斗。
一、坚持“三深定向”,“红色磁场”领航效应持续显现
深耕组织领导,细化任务落实。学部党委认真履行主体责任,把建好“逐光成炬”党建品牌作为党委书记“一把手工程”,细化分解具体任务,纳入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和党支部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中。组建工作专班,组织党员教师编写《打造吸引教师的红色磁场》工作案例集,通过召开党委会、党建专题会、党支部书记会,周密部署、压茬推进、扎实落地,打通品牌建设“最后一公里”。深谋顶层设计,优化工作体系。以源头引领为核心、平台搭建为关键、路径拓展为支撑、堡垒建设为基本、凝聚对象为重点、标杆示范为抓手,实施“培根铸魂”“强国报国”“教师党员发展”等六大工程,形成层层推进、持续保障、循环上升的高层次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工作机制,实现党建与中心工作“双轮驱动”的发展路径,工作案例被《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深化党员培养,建强平台载体。创新建设集党员教育、精神引领、文化传承等功能为一体的“光熙”政治引领工作站、计算学部博物馆、教学科研成果展厅、校友荣誉墙等平台,链式带动4个学院、20个研究中心(所)全覆盖建设示范性“党员之家”、红色学习空间。广泛搭建党建交流互动平台,使各党支部分享党建工作成效成为常态。
二、坚持思想引领,“红色磁场”汇聚效应持续强化
用好龙江红色资源,形成奋进合力。扎根龙江大地,与龙江企事业单位联建共建,开展“重走振兴路—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龙江考察足迹”“扎根黑土地领略新龙江”“振兴龙江专题研讨”等系列主题党日活动。师生共上“实景思政课”,到北大荒七星农场、齐齐哈尔、牡丹江、鸡西、漠河等地参与实景化学习,激发师生热爱龙江、献身龙江、服务龙江的深切情怀。凝练精神文化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紧扣“光熙精神”主线,打造“光熙大讲堂”“光熙精神引领我入党”“光熙像前的毕业承诺”“沿着光熙先生的足迹”等强示范、强辐射的系列活动,“光熙精神时代化”研讨会带动一校三区5000余名师生参与其中。深挖“新媒体”资源,制作“大先生说”微视频、思政实践视频展播等20余期,录制《向光而行》《计算无尽》等系列宣传视频,突破传统范式的“小板凳党课”受到新华网等主流媒体报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归来》专题讲述哈工大研制的中国第一台能说话会下棋的数字计算机,扎根东北、爱国奉献、艰苦创业的红色基因精准复制、代代传承。创新教师思政工作范式,探索“1+1+2”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模式。建立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清单,每月依托“光熙大讲堂”“师道午间课堂”开展集中辅导1次、政策解读或专项研讨1次,党支部开展政治理论学习2次。坚持“知行合一”,组织教师进行国情观察考察,高频次走访国防航天、龙江龙头企事业单位。常态化开展师德师风教育,组织教职工签署师德师风承诺书,将教育家精神引领具化为日用不觉的教育形式。
三、坚持“双轮驱动”,“红色磁场”引擎效应更加强劲有力
探索“双培养”工作机制,创新党组织建设与人才成长融合模式。实施教师入党“六个一”工作法、教师政治引领“三三三”模式,全流程“导航式”教师党员发展等有效途径。做精、做细、做实高层次人才政治吸纳工作,通过“一人一策”、一对一“蹲点”培养、“量身定制”学习内容、进程指导“全程在线”等有效举措,形成政治吸纳和人才引进、培养、服务紧密结合的“双重培养”模式,发展教师入党,尤其是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和青年人才入党工作成效显著,相关经验被《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党组织强化对高层次人才汇聚和带动效应,新增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1人当选黑龙江省政协委员,1人荣获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教育奖。创新“计算龙江行”,服务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实施“党建引领”“关键技术攻坚”“创新技术赋能”“产业高地打造”“杰出人才供给”五大行动,在科研攻关项目一线成立临时党支部、党小组。与北大荒集团联合建设重点实验室,与中国移动黑龙江分公司、恒丰纸业、葫芦科技、安天科技、海邻科等龙江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及产业技术研究院,吸引10余家企业“落户”哈工大,有效推动校企、校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领域全方位合作,为推动实现龙江全面全方位振兴提供智慧支撑。《党建领航向计算龙江“行”—哈工大计算学部助力龙江振兴发展》案例入选黑龙江省高校基层党建服务龙江振兴发展案例。探索党建赋能,推动产学研成果落地转化。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持续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与人才优势、技术优势有效融合,集智攻关将服务国家战略规划落地落细。党建品牌创建期间,计算学部获批国家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东北地区唯一),入选国家一流网络安全学院(东北地区唯一),新增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2023年度科研经费到账总额创历史新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获批项目总数为历史最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