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兼程近百载,同舟共济谱辉煌。哈尔滨医科大学党委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立足医学专业特色,赓续百年“红医传承”,倾力打造与医教研事业发展目标同向发力、同频共振的党建品牌“红医芳华”,以高质量党建的“鲜红底色”擦亮百年医学强校建设和龙江振兴发展的“幸福成色”。以滚烫医者初心,一揽盛世芳华!
一、实施“铸根立魂”工程,赓续弘扬红医精神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红医精神为引领,倾力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红医价值传承。一是打造红医精神宣传矩阵。深入挖掘和整理学校历史文化资源,建成建筑面积740平方米的伍连德纪念馆,组建百年红医精神教师宣讲团,召开于维汉院士先进事迹报告会,举办抗疫事迹巡回宣讲会和战疫摄影作品图片展,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营造“医者有仁心,师者有操守,学者有风骨,党员有使命”的校园文化。二是加强红医精神传承培育。以“致敬百年强国有我”为主题,聚焦爱国与励志教育、医学职业精神与医德医风、社会责任与服务意识等内容,邀请不同领域中青年党员专家干部,举办5期“医道学途大思政课”系列讲座,切实打造一门生动的国情大课、思政大课和专业金课。三是推进红医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持续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将“红医精神”融入学校、学院、教研室三级课程思政培训体系,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第三批全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人文学院学生获全国“学宪法讲宪法”总决赛一等奖。
伍连德纪念馆
二、推进“固本强基”工程,筑造坚实红医阵地
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持续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一是以红医精神为内核,加强组织体系建设。围绕“承红医精神,绽十秩芳华”,先后开展3批次“红医”党支部创新项目立项工作和1次“红医”院系党建品牌创建工作,累计批准资助院系党建品牌14个、支部创新项目400余项,经费支出100余万元。近两年,学校7个党组织入选国家级、省级“标杆院系”和“样板支部”创建单位,2个党组织入选全省基层党建示范点。二是以红医价值为引领,加强头雁梯队建设。对照“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救死扶伤、埋头苦干”的“红医精神”,持续推进“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培育工程,对标创建13个工作室,其中1个工作室获批全省首批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4名支部书记在全省高校党支部书记素质能力大赛中获奖。三是以红医先辈为榜样,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将传承红医精神作为开展“一卡一课三重温”“千堂党课进支部”等活动的主题,高质量打造10余部“红医”主题精品党课,切实构筑起以“红医精神”为核心的党员教育课程体系。其中,在“送党课进校园”活动中讲述“红医精神代代传,百年芳华正青春”传承故事,在全省高校“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党课大赛中讲述“白衣执甲照亮生命之光”初心故事,确保红医精神的“接力棒”在哈医人手中接续传承。
“红医精神代代传,百年芳华正青春”主题党课
三、深化“领航聚力”工程,汇聚攻坚红医力量
深度聚焦党建与业务在功能、机制、力量和载体上“四个融合”,以激发基层党建活力为事业发展储能蓄势。一是打造“红医沃土”教育示范支部群。坚持把党建作为加快推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环节,探索“党建+医学+思政+X”复合型创新型红医人才培养模式,以支部为单位创新育人机制,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动课堂教学革命与支部组织建设及红医精神传承有机融合,切实打造红医培育沃土。近两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8门,新增ESI全球排名前千分之一、前百分之一学科各1个。二是打造“红医攻坚”科研示范支部群。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推行“临时支部建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党员骨干领衔“揭榜挂帅”等做法,引导党组织和党员在解决医药领域“卡脖子”问题等重大任务中攻坚克难。近三年,学校获批寒地心血管病全国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精准营养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及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科技原始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持续增强。三是打造“红医守护”医疗示范支部群。作为龙江医疗领域龙头单位,结合临床医学院实际特点,积极探索“学科+支部”“病房+支部”“项目+支部”等党组织设置方式,累计设置各类医技党支部200余个,大力推进救治能力和医疗质量提升工程,不断增强群众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医院心内科党支部苦练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将1小时常规流程缩短至20分钟,并创新应用于暴发性心肌炎、心脏骤停、大面积心梗等急危重症患者救治中,为重症患者筑起“生命屏障”。
哈医大附属一院重症医学科支部名片“ICU”
四、做强“英才集聚”工程,打造温暖红医之家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动摇,着力种好人才栖身“梧桐树”,为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一是千方百计引进“红医头雁”。积极用好《新时代龙江人才振兴60条》,抢抓东北人才集聚回流政策机遇期,下大力气引进吸纳海内外人才。制定《哈尔滨医科大学二级学院党组织政治把关具体办法》,把拟引进人才的政治素质作为资格审查第一关。近两年,学校共计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29人。二是多措并举培育“红医英才”。赓续伍连德(字星联)博士红医精神,启动“星联人才”支持计划,提供30-100万元不等的年薪制待遇;启动“龙江战略科学家头雁支持计划”,设立“伍连德校长奖”“青苗破土计划”等资助项目,以重金打造高水平专家型师资团队。近两年,学校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9人次,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荣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1人。三是汇聚事业发展“红医力量”。坚持一流礼遇集聚一流人才,印发《校院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工作制度》,启动引进人才“交钥匙”工程,实施“专员式”人才服务机制,定期将中央、省委和学校党委的重要会议、重大活动和政策文件向联系服务对象进行解读,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和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主动听取专家的意见建议,着力解决人才公寓建设、子女入学、配偶安置、就医保障、交通出行等方面的问题和需求,凝聚人才共识,增强政治认同,坚定发展信心。
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慰问专家
五、开展“枝叶关情”工程,彰显惠民红医风采
学校党委凝聚党员先锋力量,发挥专业优势资源,广泛开展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让人民群众共享党建工作成果。一是创建“红医”服务品牌集群。学校充分将党的建设与学科建设和志愿服务有机融合,形成了附属一院糖尿病日“蓝光义诊”、附属二院“4.26爱心日”、口腔医学院“9.20爱牙日”、基础医学院“无艾青春有爱未来”、公共卫生学院“全民营养周”、世界孤独症日“童心爱暖四月天”等多项极具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已成为学校开展党建工作和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抓手。二是织密“红医”志愿义诊网络。组织各附属医院党委常态化开展“办实事、解民忧”活动,构建形成立体化、多角度的“网状”志愿义诊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团结凝聚人民的积极作用,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2023年主题教育期间,学校各附属医院党委累计开展义诊惠民活动110余场,覆盖哈尔滨、双鸭山、七台河、牡丹江等省内市县10余地,惠及龙江百姓数万名,引起热烈社会反响。三是组织“红医”助力乡村振兴。学校党委始终将助力乡村振兴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创新提出了“哈尔滨医科大学医疗帮扶模式”,年均选派党员医务工作者近千人次,分赴省内乡镇开展义诊90余场,捐赠价值5万余元的各类药品,现已构建医联体200余家,真正发挥医疗专业优势,推动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学校各附属医院党委广泛开展志愿服务
2026年,哈尔滨医科大学将迎来百年华诞。学校党委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修医德、行仁术,怀救苦之心、做苍生大医”的希望和嘱托,扎根龙江、倾情奉献,不断擦亮“红医芳华”党建品牌,努力打造百年医学强校,共同谱写龙江振兴发展新篇章!